“拿什么留住你,鄉村教師”“當我老了,靠誰來養”“為官不為,如何根治”……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議政建言,以問題意識奏響了凝聚共識的時代和聲。
一年一度的兩會,既是相互激蕩的觀點廣場,也是政治參與的民主舞臺。無論是理性的思辨,還是激烈的爭論,都是對真問題的關注與求解。置身思想觀念多元多變的時代,兩會所激發的共鳴之聲,所形成的最大公約數,尤顯珍貴。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事兀自憋著苦思冥想,往往理不清頭緒;幾個人坐下來議一議、商量著辦,常能豁然開朗、事半功倍。這當中,不僅蘊含著“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樸素道理;更重要的是,在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朝著共同的方向匯聚目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得以不斷增強,彌合歧見、達成共識自然順理成章。當眾人拾柴的心氣兒被一喚而起,“勁兒往一處使”就容易水到渠成。
有共識而不抓落實,無異于空談。現實中,群眾諷刺一些干部為“開會書記”“開會局長”,只管開會不抓落實,開會就像吃散伙飯。如果只是在會場上你來我往、拍手鼓掌,會議結束就“相忘于江湖”,再多才智也只會沉沒海底。
對共識最有力的托舉,來自實干。兩會期間,有關毛豐美代表的履職故事在微信朋友圈被熱轉。這位連續五屆的全國人大代表,20年間共提交涉農建議、意見逾200件,被譽為“農民代言人”。他帶領大梨樹村在集體經濟上奮發有為,正是其“敢言”的底氣所在。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干,半點兒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大梨樹村立起的三塊碑便是最好詮釋。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美好愿景無法自動實現。上世紀50年代,被稱作“革命速度”的黎湛線鐵路、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的人民大會堂等項目,從開工到完工均不到一年,除了實干別無密鑰。今天,我們要啃下改革的硬骨頭,跨越發展的溝坎,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除了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一點一滴改變現實,別無他途。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多干實事,少說空話”,他指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感慨:“深圳發展這么快,是靠實干干出來的,不是講話講出來的,不是靠寫文章寫出來的……”經驗和現實都在提示我們,“坐而論道”有其價值,“起而行之”也很重要。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今日之中國,正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下克難攻堅、爬坡過坎,既要應對轉型的陣痛,也須直面成長的煩惱,尤其呼喚多一些實干家,少一些清談客。以兩會共識為新起點,激發實干精神,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匯聚起來就是一支浩蕩前行的隊伍。(李浩燃)
7月8日早晨5時許,連霍高速靈寶段,兩輛半掛車發生追尾事故,致使后車駕駛室內司機雙腿被卡,身體伸出車外,一時無法動彈。后經當地消防緊急救援,一官兵現場托舉司機身體約20分鐘,保持平衡,才將其成功救出。
但經現場近一個小時搶救,仍沒能挽回該男子生命。
14日上午,工人路與汝河路交叉口北50米路東,一身穿騎行裝的中年男子,騎自行車至工人路211路公交站前突然暈倒。記者注意到,在醫護人員現場施救的近一個小時時間里,四五名圍觀的“純爺們兒”默默輪班幫醫生托舉著吊瓶。
2015年1月27日,安徽省蕪湖市,鏡湖交警大隊民警潘志俊在市區兩站廣場執勤時,發現東側聯盛廣場路段異常擁堵,便立即前往察看。
2015年1月27日,安徽省蕪湖市,鏡湖交警大隊民警潘志俊在市區兩站廣場執勤時,發現東側聯盛廣場路段異常擁堵,便立即前往察看。
12月9日,浙江金華市區江北通園路,風非常大,一根電線被刮落,懸在馬路中間。這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用一根樹杈高舉電線半個小時左右,300多輛車從她身邊平安通過。
12月9日,浙江金華市區江北通園路,風非常大,一根電線被刮落,懸在馬路中間。這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用一根樹杈高舉電線半個小時左右,300多輛車從她身邊平安通過。
忠犬八公感動了不少人,人狗和諧相處的真實場景也不少見。
在南川半溪河南門橋下困了近兩個小時的小胡,開始出現體力不支,好在消防員及時趕到。
6月17日,天津市一位89歲的老人從4樓的窗臺上不慎墜落,倒掛在了空調的室外機上。就在這危急關頭,南陽市在天津務工的三位農民工賈曉玉、劉新軍、楊明伸出援手,爬上窗臺,托舉著成功救了老人。三人的善舉讓很多人感動和敬佩,大家熱情地稱他們為“托舉三兄弟”。
周波冒著生命危險,以托舉的姿態堅持了40分鐘,直到消防官兵將孩子救下。18時35分,銀川公安消防支隊靈武中隊官兵到場,立即破拆了大門和窗戶,成功救出孩子。孩子的母親楊女士說,孩子被夾住之前曾和自己通話,翻出窗戶是為了撿起掉在窗臺外的手機。
6月30日上午,湖北孝昌縣一小區發生驚險一幕。
11月27日,鄭州室外最低溫度達-3℃,一名60歲的老人掉進鄭州翠和園小區門口的熊兒河,危急時刻,接到警情的鄭州市公安局南關街派出所民警王中華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中,托舉老人20多分鐘,最終在同事和群眾的幫助下,成功將老人救上岸。
警務站的同事昨天都曉得了他的這一舉動,向他伸出大拇指。
通訊員 夏季風 夏建濤/文圖 一位老人跌出四樓的陽臺,倒掛在外墻的空調機上,3位來自南陽,在天津工作的農民工徒手爬樓,站在3樓的窗臺上托舉救人。